網路治理大未來(上)
全球網際網路(World Wide Web)今年問世滿25年,現代人生活幾乎脫離不了網路,如何治理網路及由誰來管理成各界關注焦點。蘋果日報推出《特別企劃:網路治理大未來》專題,邀請台大教授劉靜怡和「網際網路名稱與號碼指配組織」(ICANN)總裁切哈德(Fadi Chehade)對談。上月20日造訪台灣的切哈德,恰巧碰上近年來最大的台灣學生運動,他如何看待網路在群眾運動所扮演的角色,都值得讀者參考。
劉:您的父母來自埃及,而您小時候也曾在埃及生活過。您怎麼看台灣目前的抗議行動以及埃及的茉莉花革命,而網路在兩者所扮演的角色?
切:網路不會促使人民起義。網路可讓人快速聯繫、分享理念,但絕不是革命根源,也不是抗議源頭。當政府以關閉網路回應人民的抗議、且把一切都怪罪網路時,這只是在逃避現實,不去理解人民冒命抗爭的真正原因,卻反而去怪罪人民抗議的管道。
─政府體制應該進化─
我認為現在人更有能力集體思考,這是以前不可能發生的事。理念以網速飛快傳遞,溝通也有快速管道,這些都正在改變世界。若政府體制無法進化、無法在此快速社會展現效力,就會遭受挑戰。
台灣和埃及有很大不同。台灣有公民機構讓人民表達意見,但埃及政府的公民機構還在發展,兩者情況不同,網路也扮演不同角色。在台網路可能扮演動員平台,在埃及則是(公民發聲)平台。這些都令人大開眼界,我嘗試以孩童的眼光看這些事,如此更好理解,我不想加以評論,只想以全新眼光觀察它們,這是很美妙的一件事,是人類表達意見的新方式。
劉:美國國家電信暨資訊管理局(NTIA)3月14日聲明,將於明年9月結束與ICANN的合約,希望ICANN透過IANA對域名系統(DNS)的管理,交付全球化的非政府機構管理。那什麼是 ICANN的全球化?
切:IANA的全球化,其實就是ICANN全球化的目標之一。要進行全球化,就必須改變ICANN基因、從內而外,而不光是組織在全球有分部,因此ICANN的全球化有5個重要路線。第一、讓IANA的運作更全球化。第二、ICANN必須向全世界保證,會公正透明運作。目前相關的關鍵文件,是由ICANN與美國政府共同簽署,這些文件必須全球化,以取得正當性。第三、所有關係人都須確保決策過程為全球化、有包容性,所有的人都能參與。第四、根伺服器的系統,必須確保其統合和能見度,並向全世界的使用者負責。第五、要著重ICANN與世界互動,不能以西方世界為中心。(待續)
報你知 ICANN
「網際網路名稱與號碼指配組織」(ICANN)1998年成立於美國加州,為非營利性國際組織,負責IP位址分配、管理網域名稱及根伺服器等任務。ICANN成立前,這些任務由美國政府委託「網際網路號碼分配局」(IANA)負責。美國商務部1998年和ICANN簽約,將IANA業務委託其運作。
美國「國家電信暨資訊管理局」(NTIA)14日宣布,將其「監管」IANA之權釋出,釋出對象將由ICANN整合各組織單位,遵守公開、透明、由下而上制訂政策模式,符合「多方利益團體運作機制」,且不得是任何政府或以政府組成的國際組織。此舉被視為「IANA全球化」開始,對於網路關鍵資源管理的透明運作有重大意涵。
來源:蘋果日報 西元2014年4月1日
編輯:網路中文
本文版權為原著作所有,不代表網路中文之言論或立場
- netchinese 的 BLOG
- 請登入 或 註冊以回應